当前位置:政策研讨

吉林省休闲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8-03-28 来源: 字体显示:

   一、“十二五”时期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一)发展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已经发展成为有质量、有品位、有规模的朝阳产业。截至2015年底,吉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2988个,其中农家乐2335户,休闲观光农园653个,营业收入 59.8亿元,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11.6万人次,带动农户5.6万户,年接待2950万人次。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正在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产业类型不断丰富。各地依托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以城市郊区、景区周边、山水牧区、民族地区和传统农区为重点,在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园、休闲农庄等形式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类型。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元发展等要求。主要有5种类型: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利用周边农村、田园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满足游客休闲旅游的需求。如长春关东文化园休闲度假区等;景区带动型,主要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引导周边乡村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形成环景区的乡村游,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如集安市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等;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园区、农业遗产、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场所,满足游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体验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活的需求。如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等;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民俗村镇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观光者前来观光游览、康体娱乐。如延边安图鑫博红旗朝鲜族旅游村等;农家体验型,主要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感受农家娱乐生活。如舒兰市山水泉度假山庄等。

  3.产业品牌不断确立。目前,我省的长春市双阳、集安、珲春、临江、敦化、抚松、吉林市丰满、辉南和蛟河等9个县(市、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等16户企业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平市霍家店村等11个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三星级及以上企业达到了89户,安图县自然风光农业体验游2015年被评为国家十大精品线路,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4.产业地位不断提升。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省休闲与农业这一新型业态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逐渐发展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5.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吉林省主要休闲农业景区内给排水设施、供热、供电及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大多数企业具备提供餐饮、住宿、咨询、购物等休闲农业旅游服务条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的路标、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空中交通、水上交通和地面交通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立体交通网络。

  6.多产融合初见成效。我省休闲农业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让农业焕发生机,多产融合初见成效。

  (二) 存在问题

  1. 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1)产品特色开发不鲜明。吉林省休闲旅游产品虽然在大区域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小空间尺度上,同质化严重,服务项目与体验活动大体相同,集中在吃农家饭、垂钓、采摘等项目上,造成目标市场相近,恶性竞争加剧。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多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提供的均为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产品之间差异不大。

  (2)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缺乏文化的注入。吉林省在历史上不论是扶余文化、渤海文化、高句丽文化、围场文化还是农耕文化等都没有很好的注入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而文化元素的缺失让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体验不佳。没有结合主导产业以及当地乡土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和企业文化,难以给消费者独特而深刻的印象。

  (3)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与其他服务业相比,发展相对滞后,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休闲农业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导致游客的整体感受不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

  (4)品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吉林省拥有较为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但是宣传力度不足,目前吉林省对外宣传的旅游产品以长白山为核心,其知名度也是吉林省内其他旅游产品所不及的。除此之外,其他旅游产品不论在知名度还是游客熟知度上都不足,其宣传主要依赖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而新媒体的利用程度非常低,无法吸引大量消费者。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注重在服务与销售过程中开展品牌形象推广,甚至不能较好地处理影响品牌形象的事件,造成消费者对品牌的粘度与忠诚度下降。

  2. 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针对休闲农业景区(点)的投入不够,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我省各种休闲农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功能。

  3. 产业支撑保障体系薄弱。一是有关部门在落实财政税收、信贷政策、行业监管、市场体系、农业科技和农业信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二是注重休闲接待设施建设,但对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重视不够,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大多数停留在“看花、垂钓、摘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没有运用科技、文化、艺术的手段来充分提升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附加价值,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效益增长点;三是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大型休闲农业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够,企业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缺乏整体互动,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聚集区,无法实现资源互补和市场共享。四是没有建立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并进行有效推广,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推介意识不浓,在推销自己、推销景点、推销在场农产品方面的力度不够,基本停留在口碑宣传的初级阶段,缺乏覆盖面广、辐射度大、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

  二、“十三五”时期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条件

  1.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吉林省东部为著名的长白山区,是国家北药基地和天然绿色特色产品重要产区,主要特色产品有人参、鹿茸、林蛙、松茸以及木材、水果、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中部松辽平原,沃野千里,土质肥沃,农田防护林体系健全,素有“黄金玉米带”和“黑土地之乡”的美誉,盛产优质玉米、水稻、大豆以及肉牛、生猪、肉禽,是国家粮食、肉类主要产区和精深加工区。西部科尔沁草原,广袤辽阔,泡沼密布,水草丰美,具有发展优质畜牧业、杂粮杂豆和开发水产业的良好生态条件,也是油料、糖料、优质肉牛和土著鱼等生产基地。

  (2)农业资源禀赋良好。吉林省具有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呈现人均耕地多、后备土地多等特征。 2015年耕地面积703万公顷,黑土耕地约83.2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3.1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可作为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土地有104.6万公顷。生态环境良好,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4%,天然湿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2%,森林覆盖率达43.9%,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生态条件十分优越。

  (3)农村文化资源多彩。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储量丰富,特色鲜明,从西北白城、松原的蒙古族为文化主线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到东北部以朝鲜族文化为主线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北部依托城市打造的假日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到东南部依托山地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阔度之广、差异之大是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与此同时,吉林省内拥有的渤海文化、高句丽文化、扶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农业产业资源雄厚。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500万吨阶段性水平,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33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1290.68公斤,单产水平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牧业经济持续壮大,2014年产值达到1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以上。2014年园艺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5年生产总值以年均13%以上的速度增长,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了4835亿元。总体上形成了粮、牧、特、加并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5)休闲农业区域资源特色鲜明。从吉林省整体空间角度分析,吉林省休闲农业产业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了东、中、西三大集聚区。

  A西部地区。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农业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而独特,充满着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农业文明的精彩故事,是本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物质与文化基础。从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上看,西北部白城、松原地区邻近内蒙古东北部,保留着游牧民族鲜明的地域特色,目前已开发的的农家乐等多建成蒙古包形态,蒙古族饮食比比皆是,这一区域形成了西部蒙古族风情主题休闲农业聚合区。

  B中部地区。该区有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构成吉林中部城市群,是吉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山地平原地貌差异,农业资源的差异性,耕作方向种植结构的不同,休闲农业业态多样。一是北部城市依托型假日休闲农业聚合区。依托长春、吉林市农业经营以粮食种植为主,粮食品种多玉米,可形成广阔的玉米农田景观,体现玉米带的经营特色;此外大豆,高粱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二是南部满族特色休闲农业聚合区。四平、辽源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满族文化在此生根发芽,目前当地许多的农耕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还依稀保存了当年满族兴盛时期的影子。

  C东部地区。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市、白山市所辖的广大的长白山脉地区。一是东北部山地林果朝鲜族时尚农林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延边的龙井、和龙等盆地成为驰名中外的苹果梨的产区。延边林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盛产的人参、鹿茸、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延边的大米、烟叶、苹果梨、黄牛等驰名中外。二是东南部山地农事休闲聚合区 。东南部的白山市、通化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山地、森林、水体资源极其丰富,各种林下生物,如林下参、林下鸡、林下蛙等数不胜数。由上述产业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带动的人参种植园、葡萄园、中药材种植园、梅花鹿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等成为通化、白山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二)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国办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也对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作了部署。这既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对休闲农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明了方向。

  2.产业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三期”叠加的阵痛,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特别是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休闲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低碳经济这些新的产业形态,正成为后工业时代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作为转型时期的新业态,符合产业发展潮流。

  3.社会发展机遇。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吃穿富足的情况下,居民消费逐步向住、行消费转变,由重实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服务型消费支出不断增加,由大量普及性消费向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发展与提高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在“十三五”期间将日益明显和突出。休闲农业通过旅游、观赏、体验,不断丰富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4.旅游业转型发展机遇。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服务,传统的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散客化、自由行成为我国旅游的新潮流,游客越来越追求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优质服务等。散客的多种需求正成为未来旅游业面临的新挑战,必须突出性格化产品的定制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下,在线旅游成为散客化和自由行最大推动力之一,专业化分工日趋细致,为休闲农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吉林省发展战略机遇。201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意见》指出,未来一个时期,吉林省将实施休闲农业富民工程,大力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调研时提出的重要指示,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整合农业资源、山水风景、地域文化、乡土民情,打造一批各具特色、有机统一的休闲农业网络。培育发展一批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特色型、农家体验型的休闲农业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三)面临挑战

  1.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休闲农业的开发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农村、农民、农业,很多地域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特色便在于极具原始风情的农耕文化,而市场化的开发、资本的介入、游客的涌入、文化的碰撞必然对传统的农耕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让传统农耕文化消失殆尽。但是不开发,只保护又无法形成良好的旅游资源。因此休闲农业企业必须处理好传统农耕文化与资源的保护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2.与其他产业间融合不够紧密。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或者旅游业,它是休闲业和农业的结合,也是旅游和农业的结合,更是多种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果。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单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产业接续能力不强,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多种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但是由于政策支持力度、社会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产业融合的发展并非畅通无阻,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摆在了休闲农业发展的道路前方。

  3.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休闲农业主体与农户基本还是以订单合同联结为主,按股分红、风险补偿等紧密型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紧密融合、互补共赢的发展机制尚需完善,农民如何以生产要素入股休闲农业经营,

  与企业形成休戚与共的一体化发展同盟,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的路子,实现增收双赢,这方面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4.同区域、同质化竞争较严重。吉林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了东部产业集聚区、中部产业集聚区和西部产业集聚区等三大产业集聚区等三大聚合区,然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区域,同质化的情况。产品的同质性必然导致区域规模效应无法形成,发展相互制约,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十三五”时期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以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目标任务,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精准扶贫融为一体,优化区域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强化政府引导、深化要素融合、突出产业拉动、力求打造精品,切实把休闲农业培育成为推动吉林省农业与农村新兴战略支柱产业,构建起具有吉林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以农为本、促进增收。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科学构建农民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多方融合、相互促进。休闲农业发展要与农耕文化传承、美丽田园建设、创意农业发展、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等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按照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要求,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引导各产业协调发展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要根植于土地、根植于当地文化、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考虑到地块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农业特色。

  四是规范管理、强化服务。要加大教育培训、宣传推介力度,文明出行、诚信经营、确保安全,制定规范标准,引导行业自律,实现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

  五是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宏观指导、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坚持以休闲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塑造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对休闲农业消费者的核心吸引力为准则,进行深度挖掘、个性包装,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一个有强吸引力、并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

  六是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可持续发展。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休闲农业体系,在对景区、景点改造提升的同时,不能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大规模游客来临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末,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在“规模、数量、水平、档次、接待能力、服务质量、产业影响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把吉林省休闲农业建设成为拉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和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新兴产业。

  2.产业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发展总量稳步增长,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年递增15%,利润总额达到25亿元以上,接待人次达到5000万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依据我省资源结构特征,逐步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集群和精品线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3)产业类型丰富多元。创新农民发展农(林、牧、渔)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等发展模式,新颖性、趣味性、体验性进一步增强。在传统农区发展一批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建设一批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美丽田园,促进休闲农业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4)增收贡献显著提高。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到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农民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达到40亿元以上。

  (5)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从新的窗口和新的视角展示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旅游礼品,增加农产品的经营路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对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产业发展的拉动力。

  3.品牌建设目标:

  示范创建目标:到2020年,全省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示范点70个 ,重点打造4条精品线路,培育吉林最美休闲乡村70个,创建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200户。

  4.社会发展目标。

  (1)提升休闲农业的精准扶贫功能。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2)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拉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到2020年,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以上。

  (3)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既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的需求,又要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吉林省人民带来福祉,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加强城乡互动。

  (5)拓展农业功能。大幅度增加当地农民就业容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显现,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5、环境发展目标。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显著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推动节约型产业发展,建设绿色产业体系。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引导旅游者强化环保意识,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形成绿色休闲农业管理体系,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产业,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6、文化建设目标。挖掘整合历史文化(渤海文化、高句丽文化、扶余文化等)、民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吉林省的独特文化品位,实现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四、“十三五”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全省资源分布状况与产业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和吉东、吉中、吉西四大板块和四大精品路线,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同时鼓励休闲农业园区间共建、共用配套基础设施,休闲项目互补、客源共享等,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功能完备、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

  1.大中城市周边环城都市农业板块。

  (1)区域范围。包括长春市的所有郊区,吉林、四平、白山、通化、辽源、松原、白城等地级市市府、梅河口、公主岭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城市的郊区。

  (2)资源条件。

  A农业资源:该区域以都市农业为主要特征,围绕大中城市“菜篮子”供给,蔬菜、瓜果等种植面积较大、品种较多,水产养殖和花卉、苗木也有一定的规模,设施农业发展较快。

  B客源市场:该区域城市人口稠密,大中小学学生众多,工业商贸金融等企业和行政机关聚集,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加上过境旅客流量较大,客源市场广阔,农家餐饮、观光、休闲、科普、体验、养生和会议等休闲消费需求较大。

  C交通条件:城市与郊区路网比较密集,城郊开行公交车或旅游专线,私家车拥有量较大,休闲消费出行相当便利。

  (3)主攻方向。

  A以满足市民休闲游憩体验消费需求中心,重点发展特色农家乐、农家乐片区和休闲农业区,以自产绿色生态农产品为主要食材,配套适量的客房、垂钓、采摘和娱乐等项目,满足大多数城市居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基本需求。同时,发展一批集观光、休闲与农特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休闲农庄。

  B以亲子亲友游等消费需求为中心,建设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休闲农庄,发展观光、采摘、垂钓、饲喂等农事体验项目,以及儿童游乐、中老年健身等项目,满足亲子游、家庭游和亲友游等消费群体需求。

  C以科普教育等消费需求为中心,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设施农业园、农作物品种园、创意农业主题园和农耕文化展示园等农业科技园,配备影音室和培训教室,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专设产品展示室和参观通道,为大、中、小学生和部分市民提供农科展示、农科培训等服务,集休闲娱乐与学习教育于一体。

  D以满足商务会议消费需求为中心,在依山傍水、田园景观和自然风景优美的区域,发展集农业观光、餐饮住宿、会议、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庄,满足企业会议、商务接待、养生休闲等群体的高端消费需求。

  2.中部多彩田园休闲农业板块

  (1)区域范围。主要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公主岭市的有关县(市、区)。

  (2)资源条件。

  A农业资源:该区域是玉米、水稻、大豆的主产区,是粮食和肉牛、生猪、肉鸡等畜禽等农特产品的重要产地。

  B生态旅游资源:该区域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风光秀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温泉养生资源较多,长春伪满皇宫、农安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遗址等文化资源具有历史上的唯一性。

  C客源市场:该区域地处长春、吉林所在地区,与辽宁、黑龙江交界,境内和周边有多个中等城市,县城人口较多,旅游业发展较好,发展休闲农业前景较好。

  D交通条件:京哈铁路,长吉城际铁路,长大高速铁路,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长春绕城高速公路、长春—四平高速公路、长春—吉林高速公路、长春—营城子高速公路、长余高速公路、长双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为该区域的休闲农业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3)主攻方向。

  A在交通较为便利、人流量较大的城区周边,以及果园、菜园和药草园附近,发展农家乐和少量休闲农庄,开展传统农耕表演和农特产品品尝,开发加工农特旅游商品和手工艺品,烹制绿色农家餐饮,吸引周边城市居民、本地城镇居民和旅游客人。

  B依托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在长春、四平、吉林等地重点发展集革命教育和休闲游憩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游,通过革命遗迹陈列、烈士生平简介、艰苦生活体验等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C依托莲花山、净月潭、松花湖、二龙湖、鴜鹭湖的清新空气、优美景色,发展休闲养生度假项目和野外拓展、山地行走和攀崖等项目,提供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场所,吸引高端或老年游客、以及青少年学生。

  3东部山地林海休闲农业板块。

  (1)区域范围

  主要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梅河口市的相关县(市、区)。

  (2)资源条件

  A农业资源:该地区是吉林省优质特产品主产区,是全国重要的人参、中药材食用菌产业基地,鹿、林蛙、貂、蚕的经济动物产业基地、刺嫩芽、山芹菜、猴腿、红松果仁、特色核果的长白山山珍食品产业基地。延边黄牛、长白山中华蜜蜂、长白山野猪、犬、兔等山区特色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苹果、梨、桃、葡萄等水果发展速度较快。

  B生态及文化资源:该区域地处长白山腹地,水资源丰富,山峦叠嶂,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丰满,江河湖泊较多,大中小水库星罗棋布,山水相依,特色明显。传统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朝鲜族文化、渤海文化历史悠久,古渤海国文化遗址知名度高。

  C客源市场:吉东地区地处山区,近年来交通条件不断提高,尤其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白山等人口较多,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中小学生、过境游客对休闲农业都有很大的休闲消费要求,客源市场潜力较大。

  D交通条件:长春至珲春高铁已于去年正式贯通,延吉机场、珲春至乌兰浩特高速公路,长白高速公路珲春至长岭子口岸公路、珲春至圈河口岸公路等多条公路穿境而过、图们江是中国内际通向日本海的唯一水上通道,交通便捷,优势明显。

  (3)主攻方向

  A结合该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山地资源、文化资源和水资源,在东部山区发展食用菌、经济动物、长白山山珍的观光游、采摘游、科普游、休闲游;在集中连片的地方,发展具有观光价值的水上种植养殖项目,如油菜花海、荷叶荷花观光、养殖观光、以及蔬菜水果观光采摘等,开发垂钓、捕捞、水上运动和蔬菜果实采摘等项目,辅之以季节性的农家餐饮,为本地城镇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服务。

  B利用交通路网比较完善的优势,在县城周边、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附近、以及车站、高速公路出口、国道省道节点附近,发展以长白山山珍、食用菌、经济动物为重点的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辅之以吉东地区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等农耕文化陈列展示,培植一批立足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的休闲农庄。4.西部农牧风情休闲农业板块。

  (1)区域范围。主要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的有关县(市、区)。

  (2)资源条件。

  A农业资源:该区域地处松嫩平原西部,是吉林省杂粮杂豆、薯类的主要产区,以油料和经济作为主,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牧业经济,形成了肉羊、优质绒毛用羊、草原红牛和鹅为主的农牧交错带。

  B生态旅游资源:吉西板块地处嫩江平原西部,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湿地资源丰富。蒙古族文化风韵独特,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富集,向海、莫莫格、查干湖、郭尔罗斯王爷府、乾安大布苏泥林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

  C客源市场:该区域有白城、松原两个地级市和多个中等城市,该区域湿地资源丰富,对湿地游、自驾游的吸引力逐年增加,省内和国内外旅游游客众多,休闲农业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D交通条件:北京-哈尔滨、珲春-乌兰浩特、白城-长春、沈阳-明水、开通-方正、长春-哈尔滨六条国省级公路在境内通过,高速公路有大广高速公路、珲乌高速公路、嫩丹高速公路、松原绕城高速公路、五右高速公路等。松原查干湖机场即将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以及不断建设的县乡公路,将为到吉西地区的休闲农业游客带来便利。

  (3)主攻方向

  A在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周边,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站点附近,结合该区域杂粮杂豆、循环农牧业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主题鲜明的赏、产、摘、加一体化的观光体验园和农家乐集聚区,培育一批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依托的休闲农庄。

  B依托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的湿地与湖泊资源,发挥吉西地区生态、有机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及蒙古族健康生活民俗,发展一批湿地休闲度假农庄,建设休闲度假、游湖、野营、避暑、科考、探险和草原氧吧等项目。

  C在白城、松原结合特色农业资源,依托蒙古包等吉西传统建筑和蒙古族民俗,挖掘吉西农耕文化,打造富有蒙古族风情的少数民族村寨,给游客提供农家生活、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民间手工艺观赏、民族歌舞观赏等活动,开发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游。

  (二)构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依托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农(渔)家乐、农业观光园等资源,以“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绿化美化、文化创意”为发展方向,以“资源化整合、精品化打造、片区化开发、产业链带动”为发展理念,重点打造现代农业展示、居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具有吉林特色的6大发展模式,包括20种类型。为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样板。

  1.现代农业展示模式。在长春市、吉林市等特大型城市近郊或风景点附近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科技为支撑,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高科技农业等为载体,以观光、教育为主要功能,向游客展示农业发展历史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以满足游客放松心情、体验农业的需求。重点建设农业观光园、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博览园及科普教育园等5种模式类型。

  2.居民农事体验模式。由农民提供土地,让居民参与耕作的园地。在大城市近郊,将位于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居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居民农园以休闲体验为主,多数租用者只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交由农地提供者代管。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重点建设家庭农园、儿童农园、银发农园3种模式类型。

  3.生态旅游观光模式。在吉东板块及吉西板块生态资源丰富的地方,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设计改造,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功能,满足游客体验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重点建设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等5种模式类型。

  4.乡村民俗文化模式。在四平、松原、延边、通化等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地区,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地方习俗、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居民建筑、古建筑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重点建设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古镇建筑、乡村节庆旅游4种模式类型。

  5.乡村生活体验模式。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提供购物、垂钓、农家菜品尝、住农家屋等服务,使游客体验农家生活,农民可获得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方面的经济效益。重点建设农家乐模式类型。

  6.休闲度假娱乐模式。在具有地区特色及区位优势的地方,生态田园集农业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体育健身、养身度假于一体,游客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以度假、休闲、品尝绿色有机产品等。重点建设乡村俱乐部、休闲农庄观光园2种模式类型。

  (三)建设工程与重点实施项目

  1.休闲农业示范项目创建工程。突出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金支持、发展模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县(乡)、示范点建设工程、最美休闲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培育工程,打造示范引领样板,推介发展模式。

  (1)休闲农业示范县创建工程。一是制定市、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根据实际制定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用于指导当地休闲农业发展。二是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制定有关休闲农业基础设施、餐饮、住宿、垃圾及污水处理、接待服务等行业标准,实现标准化发展。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完善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讯及网络等建设。四是加强宣传推介活动。由市、县主管部门统一对外宣传,在主要公路设置指示牌及广告牌,制作宣传册及宣传片,并利用各种媒体及节庆活动加强对当地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的宣传推介。

  (2)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程。一是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展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工工具、设备及技术,同时进行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展示。二是加强宣传。举办地区特色农事节会,设立广告宣传牌,印制宣传单及音像资料,并建立景点推介信息网络,全面宣传景点文化及各种休闲信息。三是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包括改造道路、路灯、停车场、景点指示牌等设施,以及垃圾及污水处理、厕所等设施。

  (3)最美休闲乡村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乡村为单元,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的乡村。突出功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市场认知度高、具有示范推广价值和很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休闲农业载体标准化提升工程。休闲农业载体标准化提升工程是对现有及即将建造的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载体进行标准化建设,打造精品样板,使休闲农业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十三五”期间,按照吉林省的资源特点,重点打造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提升、休闲农庄标准化提升和旅游特色村(点)标准化提升等三大工程,带动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1)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提升工程。 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园区普遍存在园艺设施简单、产品质量低、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不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导致休闲观光产业链较短,游客逗留时间短,休闲观光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对已经建成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具体内容为:一是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围绕园区特色优势产品,引进或培育优质、专用品种,同时增加产品的艺术特色,发展创意农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设施园艺提升工程。对落后的不适应生产要求的温室、大棚进行更新改造,并配备现代设施设备,满足新品种生产要求。三是科技提升工程。围绕优势产品的科技需求,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替代传统农业技术。四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改造路面、标志性大门、标牌,改建休闲广场,修建景观建筑、生态厕所及生态餐厅,改造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和新增休闲设施,改造停车场、更新教育设备等。五是生态休闲环境提升工程。建设植物景观,改造休闲绿色农业景观及渔业特色景观,提高园区绿化率,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使园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十三五”期间,确定九台、双阳、和龙、安图、珲春、敦化、汪清、图们、梨树、辉南、集安、临江、蛟河、抚松等区县为重点实施区域,将和龙市光东朝鲜族民俗村、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圣鑫葡萄酒庄、神农生态庄园、青龙渔业度假村、和龙百年酒业、长白山雁鸣湖温泉度假村、白龙百年部落朝鲜族民俗村、绿野生态农庄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样板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

  对于新建休闲农业园区,依托吉林省农业科技基础,发展以智能温室、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设施。“十三五”期间,在长春、吉林、四平、白城、白山、通化、延边、松原及下属14个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应用优质、高产、节能、低成本、无公害和有机配套设施栽培技术、设施栽培环境自动调控技术、无土立体栽培技术、温室滴灌施肥智能化控制技术、生物农药施用技术及配方施肥技术等,艺术化布局生产空间,生产稀特优农产品,集中体现园区的展示、教育、体验、休闲、采摘等多种功能,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2)休闲农庄标准化提升工程。针对休闲农庄存在的设施简陋、活动内容及空间较少等问题。“十三五”期间一是以科技为支撑,围绕特色文化,选用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提升农产品消费档次。二是规范家具、门窗、墙壁装饰,使其主题特色或乡村特色更鲜明。三是增加娱乐及健身设施,设置休闲体验活动,延长休闲农业产业链,丰富游客休闲内容,延长休闲时间。

  “十三五”期间,依托资源优势,在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等及其区县,重点将长春休闲农庄、吉林市田园农庄、神农庄园、名居葡萄酒庄园、四平小菜园等休闲农庄,作为休闲农庄提升改造样板。

  对于新建休闲农庄,要以“主体创新、乡土文化展示、生态优先”为原则,在环境景观与建筑方面,规划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农庄景观有较强的休闲主体特色,环境与小品景观分布合理,安全警示、道路引导标识规范明显,建筑外观、形式、色彩、材料与环境相协调。在特色项目方面,打造休闲特色突出、可参与性强的项目,提供丰富多样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等休闲体验,同时有可供参观的传统农业精华及高新农业设施设备、工艺技术和成果展示;有家禽、水产养殖基地的农庄,可提供喂养、垂钓等休闲体验,有小面积地块可供游客租种并提供代种代管业务,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建设现代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建设农业会馆,普及农业知识,传播农业文化。在住宿餐饮方面,餐厅内部装饰、服务员服饰及餐具有地域特色,与环境相协调;建设会议餐厅,可提供中小型会议用餐服务。

  (3)旅游特色村(点)标准化提升工程。旅游特色村(点)是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的基础,主要通过特色资源、特色历史文化、建筑古迹吸引游客。“十三五”期间,对已建成的旅游特色村(点)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具体内容为: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道路维护,房屋修缮、停车场建设、厕所改造、村内及景区增建休闲长廊、凉亭、拱桥、喷泉等休闲娱乐设施,对有深谷险坡的地方修建围栏。二是对农家乐(渔家乐)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对农家乐(渔家乐)卧室、厨房、浴室、厕所等进行标准化改造,达到农家乐(渔家乐)经营标准。三是注重文化塑造。深度挖掘特色村(点)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形成特色村(点)旅游品牌。四是改善生态环境。特色村(点)道路两旁通过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十三五”期间,在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城市、通化市、白山市等地级市及其区县,重点对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玉潭镇、长春市双阳区山河镇、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九台市土门岭镇、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辉南县庆阳镇、白山市浑江区三道沟镇、长白县十四道沟镇望天鹅新村、图们市月晴镇10个镇(村)等10个以上旅游特色村(点)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

  对于新建旅游特色村(点),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实现道路整洁、通畅,便于旅游车辆行驶,主干线通往村公路的路口有醒目的旅游标识牌,并建设停车场所及符合标准的生态厕所;有满足旅游者一般需求的食宿及购物场所,且安全、卫生、方便;建设医疗救护服务点,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休闲农业建设方面,在居住上,按照农户居住特色,统一建设标准;在环境上,要符合生态宜居的要求;在饮食上,业主利用当地的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游客饮食需要。在产品开发方面,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并提供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活动。在旅游环境方面,进行村容改造,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净化特色村周围河道,做到饮用水水质达标。“十三五”期间,依托白山市、通化市、白城市资源环境优势,加大特色村(点)建设力度,在临江、洮南、洮北等区县,重点新建6个以上标准化旅游特色村(点),增加游客量,带动特色休闲农业发展。

  3.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是生产装备提升。加强休闲农业生产设施提升建设,在设施农业生产装备、无土栽培设施装备、水肥一体化设备、节地节水节能设备、绿色农产品加工物流设备等方面加大引进、改造和提升力度,提高休闲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二是服务设施提升。参照有关服务规范标准,改善住宿区、餐饮区、娱乐区、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和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营造适宜游览和人居的美好环境。同时,重点提升休闲观光和娱乐设施的整体装备和服务水平,提升项目可参与度和满意度。三是基础设施提升。加快提升休闲农业场所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标识指示系统和完备的生态停车场,为休闲农业创造便捷畅快的基础条件。积极与水务和园林部门开展合作,全面提升村庄和村点绿化、美化、净化程度。

  4. 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工程。

  (1)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依托吉林农网,充分利用休闲农业公共信息资源,协调各类涉农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实现一站上传,多站发布。依托全国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建设,在“魅力城乡”(www.365960.com)休闲农业门户网站下设吉林省休闲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展示推介吉林省休闲农业信息,搭建供需直通桥梁,要注重为参与到休闲农业中来的农民服务,提供他们用得起和用得上信息化产品,使他们作为信息产品与游客供求衔接的重要力量,在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增强他们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推动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2)培训平台建设工程。依托阳光办等培训机构及休闲农业管理、经营单位,为休闲农业建设主体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培训服务。组织国内外休闲农业专家、高等院校老师,围绕农学、林学、园林、动物、畜牧、园艺、文化、旅游、规划等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学科,进行授课,共同打造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农业企业建设休闲农业培训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服务、应急、安全、食品卫生、食品加工、养殖、餐饮、客运、礼貌、礼仪等旅游技能培训班,同时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厨艺、礼仪等技能竞赛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对本企业及周边地区从事休闲农业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升服务水平。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制定休闲农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对历史文物进行整理和修复,改善古建筑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档次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功能档次和服务品位。在环境建设中,建筑物造型、色彩、风格以及道路、广场、公园、路灯、栏杆等在追求文化个性的同时要讲究整体和谐,让农村文化氛围更具内涵和品位。

  5.休闲农业品牌提升工程。依托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拉动、农产品地域品牌带动和农业文化品牌驱动三大工程。

  (1)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拉动工程。坚持“一域一色”、“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特色发展道路,立足当地资源和生产优势,构建吸引游客的高品位休闲农业产品体系,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成规模、品质高、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拉动旅游消费,促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以“黑土关东情、生态吉林粮”为主题,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形象,重点培育大米、杂粮杂豆、人参、鹿茸、食用菌等知名区域公用品牌50个,企业品牌200个、产品品牌500个。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全力打造“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名优产品成为国家级农业品牌。同时,要突出“乡土风味、地方特色、天然绿色”等特点。休闲食品和美容保健品要打造具有绿色生态、营养健康、易于存储与携带的深加工农副产品。纪念型商品要充分利用人参、木耳、蘑菇、松花石等本土材料,依靠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手艺、绝活儿等,利用创意思维和现代工艺技术进行加工制作。要注重包装设计和生产,富有“土”味、“农”味和科技含量、创意特色,并与产品有机结合。让农特产品变为精深加工品,让一般商品变成旅游商品,用特色农产品品牌拉动休闲农业发展。

  (2)农业地域品牌带动工程。以17个“吉林省特产之乡”为载体,通过吉林省十大区域公共品牌评选活动,重点推出一批“吉林健康米”、“吉林放心肉”等省域公共品牌,以及地域特色显著的“双阳梅花鹿”、“延边黄牛”、“蛟河黑木耳”、“长白山人参”等地方公共品牌。打造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农业地域品牌。通过休闲农业、优质特色农产品与区域公共品牌的融合,打造吉林省休闲农业绿色整体品牌形象。

  (3)文化创意品牌驱动工程。文化品牌建设是通过创作传统剧目、编排民俗歌舞、特色礼仪竞技游艺活动开发、文化传说整理、历史风貌复原、科普知识整理、新技术新工艺展示、精华农业展示、博物馆设立、知识趣味创意等活动开发、包装、宣传,挖掘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十三五”期间,吉林省重点打造30项文化品牌,包括:扶余文化、东丰农民画民俗文化、渤海文化、松花江漕运文化,以及四平叶赫满族文化旅游节、红叶谷红叶旅游节、查干湖冬捕节、向海湿地文化节、白山靖宇矿泉水旅游文化节、满族剪纸、草编、泥塑、石雕、根雕、松花石雕刻、民间花会、商家武术、书法、豪州古城、渤海国古城、文庙、二人转等。通过注入文化符号、文化元素,以文化为脉络,贯穿旅游体程验过中,带动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消费。

  6.休闲农业文化提升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提升工程包括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和构建休闲农业文化服务体系两大工程。

  (1)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产业体系。一是确定吉林省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方略。对吉林省的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摸底与挖掘,在此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文化的特点、史料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价值进行分析、总结、挖掘和提炼,确定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品牌建设方向,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休闲农业文化发展规划和相应的历史风貌保护与开发方案。

  二是确定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寻找可行的发展模式及可以落实到企业实际操作的商业模式,打造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品牌的宣传。将与吉林省传统文化特色品牌有关的人物、事件等重要名称用于建筑物、道路、街道、广场的冠名或进行商品、商铺的命名以及商标注册等,提高传统文化的知名度;通过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会展、卡通、教育培训、体育赛事等进行宣传;通过知识竞赛、设计制作等形式吸引和引导游客对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

  (2)构建休闲农业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与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村落文化,将古村落、古树、古井、古迹、民俗村、名村、名景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休闲农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如对历史文物进行整理和修复,改善古建筑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档次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功能档次和服务品位。

  三是注重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位。在环境建设中,建筑物造型、色彩、风格以及道路、广场、公园、路灯、栏杆等在追求文化个性的同时要讲究整体和谐,让农村文化氛围更具内涵和品位。

  6.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突出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精品村屯。培育一批美丽精品乡镇、美丽乡村学校、美丽休闲健身广场、美丽休闲农业村庄、整体美化专业村屯、花海旅游基地和特色文化品牌自然村,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到2020年全省创建美丽乡村300个。

  五、“十三五”休闲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突出政府引导,加强政策支持。一是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各地要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可用于休闲农业。鼓励利用村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休闲农业。二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要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整合相关农业与农村建设资金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

  (二)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加大休闲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分层次制定相关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通过自我服务、管理和约束,规范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引导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从“十三五”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吉林省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具体应包括:《吉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标准》、《吉林省休闲农庄建设规范与评价标准》、《吉林省休闲农业点准入规范》、《吉林省休闲农业点等级划分与评定》、《吉林省休闲农业点经营服务规范》、《吉林省休闲农业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旅居车辆 旅居挂车 居住要求》、《吉林省休闲农业点特色住宿安全标准》、《吉林省休闲农业点特色住宿服务规范》、《吉林省休闲农业点特色餐饮服务标准与规范》等,推动本地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休闲农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休闲农业企业上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建设,探索新型融资模式,鼓励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加大对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使贫困群众在项目发展中获得资产性收益。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休闲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同时,鼓励利用“互联网+”时代下新兴的融手段,如休闲农业众筹、休闲农业接待设施分时度假、产权式酒店等进行融资。

  (四)加大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氛围鼓励各地加大对休闲农业创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本地休闲农业做大做强。加快“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进程,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支持建设休闲农业聚集区域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生态停车场、道路、观光巴士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强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特色民宿、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一批休闲农业聚集村。鼓励各地利用多种模式开展公益性宣传推介,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力。

  (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依托省阳光办与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整合行业协会等社会培训资源,共同打造全方位的培训体系;依托建立休闲农业培训基地,等各类培训设施,以休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经营模式、品牌建设、餐饮、管理、服务重点内容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指导,以帮助服务人员了解休闲农业服务规范性要求与标准、休闲农业市场现状和需求特点、休闲农业消费者消费心理,以及基本服务礼仪与技能等提高行业服务水平。特别是对村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化、科学化经营。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六)创新发展机制,增强休闲农业发展活力。整合农民自发的分散经营方式,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有活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休闲农业企业与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或联营,鼓励休闲农业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厂房、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自己的特色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将自己的名优农特产品委托休闲农业企业作为旅游商品出售。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要积极推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企业之间开展合作,通过联合或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

  (七)加强资源保护,实现产业持续发展。注重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这条底线,密切关注违法用地新动向,不能让“休闲农业”变成违法用地的新发地和土地管理的盲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有关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各类休闲农业建设主体和农村农民以及乡(镇)、村干部依法保护资源的意识。对“休闲农业”要明确相关的审批制度,并规定经营的范围、面积、内容和用地要求等,切实把“休闲农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并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对经过千百年沉淀的乡村文化和古村落风貌,一定要尊重传承性,保护多样性,保持吉林省文化丰富多彩、繁荣饱满,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
主办:吉林省农业委员会
承办: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